沁园春长沙10分钟微课

沁园春长沙10分钟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提问学生学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着手引入新课。[如:高二上学期曾研习过《咏梅》]

二、结合预习提示及注释⑴简介本词的时代背景及主题。

明确:

1、时代背景介绍见教材分析一。

2、本词主题见教材分析二。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放录音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通过朗读品味词的意境。[音带放两遍约二分钟,学生个人朗读二遍,齐读一遍,]

四、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如下词语:

百舸 廖廓 峥嵘 稠 风华

正茂 挥斥方遒 激扬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补充注释:“携来”的“来”为助词,无义。

2、提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 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几句的意思是: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景有: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景既有远景、近景之分,又有静景、动景之别。而且即景状物下笔阔绰,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如:“遍”、“尽”、“透”等。气度非凡。

⑶着重领会“万山红遍”的意境,即展开了一幅色彩瑰丽的湘江秋色图。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和大好的革命形势。

5、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即景采用“赋”的手法。同时由于“赋”手法的运用,使词句连贯直下,气势非凡,也为下文的“兴”作铺垫,为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结合“思考练习一”讲解]

7、提问: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8、提问:

最后几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的含义: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10、总结归纳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详见教材分析三]。 ⑵借景抒情的特点[详见教材分析四]。

五、背诵

1、再听一次朗读录音,听时要求学生跟着试背。

2、学生默背数遍。

3、齐背。

六、作业布置 

根据本词上阕“看”引出的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

七、下课

[附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 回忆 抒情[巧妙作答]总结:

1、思路清晰 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 意境深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