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文章分析

不自由,毋宁死文章分析

帕特里克·亨利,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其机敏的演说技巧而著称。1763年被选入弗吉尼亚议会。曾出席过第一次大陆会议,担任过弗吉尼亚部队司令和弗吉尼亚州州长等职。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并为之奔走呼号,英勇斗争。不过,他的永久名声却来自他的演讲。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帝国主义软硬兼施,采用各种手段,力图维护它与北美殖民地的宗主国关系。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亨利在独立问题上是个激进派,他主张北美殖民地应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换取独立。为了唤起民众,痛斥妥协主义,1774年3月23日,他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由于这是在议会上的演讲,为使自己的主张能被众人接受,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讲究斗争的策略。他采用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办法。在演讲一开始,他先用委婉的态度,舒缓的语调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作了肯定,接着指出了所论问题的严重性,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妥协的保守派的心理状态了解得很清楚,他的演讲主要是针对保守派和温和分子的。因此,他直截了当地批评持和解态度的人是“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是充耳不闻是否蒙受奴役这一重大问题。然后,他详尽仔细分析了历史的经验和严峻的现实,逐层批驳了妥协和解的思想,呼吁人们再不能“沉湎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指出,要想得到自由,就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他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激烈,感情越来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斗的坚强决心,将整篇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高超技巧。大量的排比、设问、反问,以及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达手法,如在演讲的最后一段中,就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这篇演讲词被后人作为不朽名篇流传于世,特别是演讲结尾处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