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律师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编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作为一篇具体的学习材料,且是专题的第一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二:1、充分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以下记录了我在一次全校公开课上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的情况。

一、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全文,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二)导入后,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全文结构,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内容。

1、演讲的原因:(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

2、我们应有的态度:正视痛苦现实

3、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诉诸武力,必须战斗

4、我们毫无退路:只有战争才有希望

5、我的主张:不自由,毋宁死

(三)结合文本,总结归纳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1、针对性:了解对象,有的放矢

2、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

3、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

(四)以四、五段为主,从“演”(身姿、表情、眼神、手势等)和“讲”(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演讲实践指导,传达演讲技巧。

(五)模拟演讲

步骤1、学生自己放声朗读。2、全体起立,想象自己置身于演讲现场,面对妥协派,慷慨陈词。3选两名代表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赏析评点。

二、讨论评议

讲课结束,全体语文教师对这堂课展开热烈的讨论评议,归纳如下:

优点亮点: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讲练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活动体验。2、实践活动及其针对性的指导师本节课的亮点,全体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缺点不足:1、前半节课以讲为主,内容多、容量大,有灌输的嫌疑,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演讲指导在前,演讲实践在后,虽有针对性,但学生的问题暴露不充分。

三、建议设想

在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思路:

思路一:不同主题对比式 以“和平”为主题,结合课文二、三段推想作者之前的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课前布置演讲片段的习作。开课后,简单进行演讲指导即请学生登台演讲,然后再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

思路二:相同主题对照式 开课时以“为自由而战”为主题自由写作,简单进行演讲指导即请学生登台演讲,然后和课文内容进行对照,体会文本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思路三:先表演后辅导式 简单分析文本,让学生自由演讲,登台演示,再针对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思路四:精选段落示范式 理解文本后,教师选某一个段落或层次进行示范演讲,之后让学生模仿揣摩演讲技巧,树立信心,深入实践。

四、反思总结

讨论交流中,我发现,同事的教学信息和灵感是巨大的教学源泉。每位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师,都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我们把目光投向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思考、追根溯源、言无不尽,既为问题的发现而兴奋,更为提出建议和对策而兴奋。在讨论中,我们拓宽了视野,激活了思维,虽然只是一些小的思维火花的撞击,但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将由此而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总放不开手脚,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我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担心让学生自由总结时间不够,所以出示了提示,实际上恰恰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担心不做辅导学生演讲得不像样子,所以每句每层多精心辅导,实际上恰恰把学生的实践变成了既定框架下的表演。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转变教师观、学生观,才能打破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