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一、激趣,引入爱

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

二、速读;感受爱

1.浏览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后交流,教师总结,(PPT显示)

第一段: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爱;

第三段;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有爱的能力;

第四段;爱的对象的由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

第五段;母爱是无条件的,通过努力获取的爱是往往让人生疑;

第六段: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爱是有条件的;

第八段:母亲、父亲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综合父母亲是成熟的标志。

2.加上恰当的词语,把上述内容改造成一段话,就是对本文的内容提要。

(PPT)答案示例:婴儿是自恋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爱,却没有能力唤起母爱。少年时代的儿童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爱的'能力,并试图创造爱。与此同时,他爱的对象由母亲转移到父亲,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而父亲代表思想,父爱是有条件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等他拥有了母亲的良知而想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而会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3.温馨提示: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重新组合,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

三、细读,明确爱

1.精读。个别朗读课文第四、五、六、七段,余者思考:题目中心语是“爱”,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文章写了三类爱,父爱、母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并小结。

(PPT显示)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2.思考: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PPT)答案示例: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3.和传统的阐述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1)教师提供作者的创作心语(PPT显示):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弗罗姆《〈爱的艺术〉前言》

(2)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点拨小结(PPT显示):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4.对于别人习以为常的爱,作者为何有如此独到而深入的见解?你能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

(2)教师准备(PPT显示):1900年,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读,辨辨爱

1.这是一篇哲学随笔,主要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观点吗?或者你认为作者的哪些观点对你很有启发?

教师准备:(1)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你怎么看?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爱是投水于石吗?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2)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甚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明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做两脚书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