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背景

包身工背景

《包身工》创作背景:

1927年,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他住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一带。此间,他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做工的和做工人运动的朋友。从朋友口中,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这些年纪很小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纱厂的工头从江苏、浙江一带贫困的农村地区“包”来的。

包工头在招工时,会尽量把工厂的条件和待遇说得如何如何好,使正为吃不饱、穿不暖而走投无路的女孩子家长或女孩本人信以为真,从而使他们同意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包工头出去做工的。家长和包工头之间要有一个包身文字契约,契约中写着包工时间为三年。三年中女孩做工的全部工资归包工头,由包工头负责女孩的生活费用,而且包工头每年还要给女孩父母一些钱,作为父母把孩子包出去的“包身费”。年龄很小的女孩来到上海或苏州的纱厂后,看到工厂里的一切并不像包工头说得那样好。厂房破旧,车间里很潮湿,灯光也很暗。每天要做十几个小时的工,累得腰酸腿疼。半夜三点钟,她们要顶着星星、带着疲困的折磨去上工;下工时,已是月升中天。每当下工回到工棚里,她们连衣服也不愿意脱,倒在铺上就睡着了。在厂房里做工时,她们要受到包工头的看管;下班后离开工厂也要受到监视,一点儿人身自由也没有。就是这样,她们仅能从包工头那里得到一点点钱,根本不够吃饭用。

夏衍首先把这些告诉了与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有联系的沈西林同志,明星电影公司根据这些材料马上拍出了《女性的呐喊》。夏衍也开始搜集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想写出一篇小说来。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上决定让夏衍暂时到工厂隐蔽起来。夏衍就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把九年前的愿望付诸实现。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三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白天,他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耳闻目睹之后,夏衍反而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将她们的情况如实地报道出去,更能说明问题。于是,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的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