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篇1

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