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的人

怜悯的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怜悯是人的天性》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孟子口中的不忍人之心和卢梭笔下的怜悯之心,都是一种先于理性的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在孟子的文章当中,不忍人之心是先天就有的,反而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丢失;类似的,卢梭笔下的怜悯之心也是优先于理性的一种天性,反而受过教育的哲学家们反而会丢失这种天性,因此“劝架的一般都是街上的普通人”。孟子和卢梭都认为怜悯之心是天生的,与后天形成的理性不同,是人性的一部分。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论证方式的不同、二者在两人思维体系中的地位不同。首先,《不忍人》中,孟子并没有严谨地论证人们都有不忍人之心,而是举了几个例子便结束了论证;相反,在《怜悯》中,卢梭非常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了怜悯是人的天性,怜悯是天生存在的。其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文章中的地位是不认人之政的基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为了引出、为了论证要行不忍人之政。相当于,在孟子的文章当中,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的前提,说人是为了说政;相反的,在卢梭的文藏当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是一个结果,是严谨推导之后的结论,并不是为了论证别的事物。我认为这就是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其实我觉得,应当是卢梭的观点更为恰当。不忍人仅仅强调的是面对他人受苦难的时候的不忍心,是一种基于道德的自我审视;然而怜悯更加强调的是其先天性,而且并不一定仅仅局限于面对受苦难的人的表现。道德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社会评价准绳,恰恰与怜悯的先天性有点违背了。孟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卢梭意识到了,所以在文章当中卢梭并没有强调道德等社会规范去定义怜悯,而是从其本身出发,从怜悯本身出发。对比之下,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逻辑便有一些问题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