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课堂笔记

人生的境界课堂笔记

今天,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第三辑“死的浮想”第一部分(P171-P210)。

我心中并没有真正达到我自己认为的那样的平静,对生死还没有能真正置之度外。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永恒不断流逝的时间的长河中,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回头看一看,看看走过的历程中自己走得是否都完全正确,正确的要坚持,不正确的要扬弃。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集无数细胞而成社会。家庭安则社会安;家庭不安,则社会必然动荡。

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我也宁愿保守。我还是宣传我那一套:家庭中必须有忍让精神,夫妇相互包涵,相互容忍。我希望,21世纪中国的家庭会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温馨,多增加一些理解,多增加一些和谐,多增加一些幸福。

家庭中虽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血缘关系,但是,所有这一些关系,都不能保证温馨气氛必须出现。每个人的脾气不一样,爱好不一样,习惯不一样,信念不一样,而且人是活人,喜怒哀乐,时有突变的情况,情绪也有不稳定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

只要能做到“真”“忍”二字,“真”者,真情也。“忍”者,容忍也。我归纳成了几句顺口溜: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垠。

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己,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今天是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谈到了“家庭”,讲到了“回首”,还有“听雨”。

季老的散文集,写的内容看似东拉西扯,但形散神不散。人生是什么?或许一百种人,会有一千种说法。季老通过对人生的感悟为主线,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为我们解密大师最成功的人生密码。我也学着同大师一样,听了一会儿“雨”。雨声如人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