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出自秋​水(节选)。

意思是: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 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秋水》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若跟河伯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段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从开头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海伯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