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的中心思想

不自由,毋宁死的中心思想

小说中当事人皆死。白梨影虽因病而死,实同自杀,死时仅二十七岁。筠倩以死谢白梨影,身体力行“不自由,毋宁死”之观念,亦是自杀。何梦霞殉国而死,实际是自杀。“数年之间,一家尽毁。吾乡中死亡之惨,衰败之速,殆未有若彼家之甚者。”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三人表面是自杀,实际是他杀。杀人者,礼也。在这样的礼乐制度之下,旧派人物与新派人物都找不到出路。

何梦霞与白梨影是有情人,属旧派,然而非但不能终成眷属,反而相继死去。药情是新派人物,发奋为女界争自由,倡婚姻自主,然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最后不得不郁郁死去。《玉梨魂》尽管有徐枕亚自传的成分,然而这是小说,故事情节与结局皆己经作者虚构过。小说建构了一个非人的、吃人的世界,可是现实并非如此。《玉梨魂》有徐枕亚的自传成分。我们且看徐枕亚这一时期的经历:“1909年初,徐枕亚到无锡西仓镇上的鸿西小学堂执教。……一年后的冬天,枕亚与蔡蕊珠结婚了。”

婚后,徐枕亚与蔡蕊珠据说非常恩爱。蔡蕊珠死后,徐枕亚作诗祭奠,又引出另一端佳话,此后后话,暂且不表。徐枕亚在《玉梨魂》中对现实作了较大的改换。现实中,当事人皆未死,在小说中当事人皆死。如此一改,小说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惟有情与礼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死方发生。以死控诉,以情反礼,这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建构模式。巴金的《家》极为典型。“家”在小说中被描述为极其黑暗的空间,其中诸多青年人纷纷被迫害致死。《家》亦有巴金的自传成分,但是《家》建构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相同,现实中并非有那么多青年人人纷纷死去,其中的新青年,比如琴,日后亦未必幸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