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批注

祖国山川颂批注

这是一篇散文,是抒情散文。《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的作者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说,抒情散文不好写,最容易滥抒情,空抒情。

这篇《祖国山川颂》在抒情上走了一步险棋,因为他是全面全景式来描写祖国山川的,容易走上空抒情、滥抒情的路上去,实际上已经有人在网上评价说,这篇“有佳句而无佳篇”,这篇文章在选入课本时也是“有改动”,课下注释说明了。

我反复读了后,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是很有自己的特点的:

特点1、它是全景式铺陈描写祖国山川。这种用散文来写很是创新的,你看下面的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只写了长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那是用诗形式来写的。这种写法也有一定的大胆性。没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格是无法写的,也写不出来。而作者黄药眠是作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在祖国各处做过新闻,宣传工作,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将近80高龄了。还是有这个资格和能力的。

特点2、它的写景控制的很好。不是毫无方向和毫无控制的。

语言美是不要多说的,谁读都会看出来的,但是写景要控制而且要控制的到位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做到的了。

写景要有特点,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景物的特点有很多,不能都写,总得有选择吧,所以写景应该由作者的感情来控制和指挥。这篇文章的写景就是有选择的,特点也是有选择的。

这篇文章是热爱祖国的,但作者的热爱的感情角度是与众不同的,它主要是通过描写景物的新生和景物已经呈现的勃勃生机来抒发爱国的。所以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要围绕这个感情特点来写。比如写四季的景和扬子江的景都是围绕新生来描写的。

特点3、它的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所以不是空抒情和滥抒情。

作者经历新旧社会(1903——1987)。写这篇文章时是1980年左右,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作者黄药眠以深邃的历史学家眼光看到了祖国的大好前景。所以黄药眠老人看到的祖国的一切都是新生的,都是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的。文中处处透露出对祖国新生的赞美。比如对四季的描写;对扬子江的描写。

所以它的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孙绍振教授说审美和审智结合的散文才是高水平的。我觉着在这一点上黄药眠和孙绍振是相通的,因为这两人都是美学家。

所以他以美学家的语言,用理性来控制,用片段式的结构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感情。

这篇文章也有缺点的:主题有些游离,不够集中比如8910的对祖国语言的描写。有些段落经不起文学性的推敲。比如45节的描写顺序上不够严谨和合理。片段式的结构是不是最好的结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