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人间六月赏析

声声慢人间六月赏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名作,词作抒发的不是闺怨闲愁,而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时代依托,有了现实性和社会性。因此,《声声慢》堪称千古绝唱。

《声声慢》。这个词原来有一个题目叫《秋情》,意指秋天的情怀、秋天的情趣。

北宋的钦宗的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占领了边梁,把钦宗、徽宗俘虏到了北方,而战火也把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二十多间文物毁之一炬。辗转反侧,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再嫁之人也并非好人,家境破灭,举目无亲,从此李清照变得只身一人,云愁雾缠,每天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她写下了这首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个叠字压的仄声韵,短促、突兀、奇兀,这个仄声字在韵脚里表达出一种悲伤、悲壮、悲愤的感情。“寻寻觅觅”是一种茫然无序、惆怅恍惚的一种心境。她在寻找她的过去,可是现在“冷冷清清”,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于是乎,自己的心情就悲悲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时李清照便拿一点酒来去去寒,但是三杯两盏淡酒怎么能挡得住晚上的越来越风急。所以她写的是一天从早上开始。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而恰在此时,她拿着酒离开住所到院子里,突然看见大雁飞过来,“雁过也、正伤心”,再仔细一看,雁子竟好像是老朋友,是旧时见过的。鸿雁传书也引发了她的愁绪。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她来到庭院又看到了满地黄花,不是满地是菊,花还长在树枝上,但是已经憔悴了,堆积了一团一团的,已经快凋谢了,所以如今有谁愿意去摘它。以将要凋零的菊花暗喻自己的身世。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在中国的诗词中是一种爱情和孤独的载体。这个当下怎么是一个“愁”字能说得清,“愁”已经难以概括她此时的痛苦复杂心情。

这首词很大气,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从乍暖还寒,急风淡酒,大雁菊花,梧桐细雨,一一说来,紧紧扣着秋天的悲伤,扣着她个人的遭遇和经历。李清照这首词抒发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悲愁苦寂,调子也比较低沉,但是我们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环境来看,李清照这时候个人的痛苦忧愁已经不是那种幽怨、那种闺怨,而是和国家的败亡与百姓的苦难,与民不聊生、官场腐败,联系在一起。因此李清照的愁苦就是当时中国老百姓和这个时代的共同体验。因而这首词,我们还不能叫它是一首婉约词,它是一首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一首千古绝唱。联系到李清照后来到南方以后,她不断地表达这种关怀,如大家熟悉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明她这种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我们不能完全分开来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