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教学反思

修辞立其诚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年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我们应提倡什么样的文风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张岱年(1909-20xx) ,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

(三)题目解说

“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原文是“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君子要提高品德修养、建立功业。忠诚信实,这样才能够提高品德修养;修饰文辞出于真诚,这样才能够建立功业。“修辞"本指注重文化教养,后指修饰辞句。“修辞立其诚”指文章修辞要服从于内容的真实。在本文中,“修辞立其诚’指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四)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文章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 :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 : 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1段) :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修辞立其诚》中作者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有无新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有新意。作者在前人认为“修辞立其诚”意味发吉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 -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2、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6-8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①文章第6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7-8段谈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在肯定主观性的作用的同时,运用“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等语句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

②作者反复强调认识外物的客观性,其实就是要认识真实的外物,突出认识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正是“修辞立其诚”的基本内涵。

③这几个段落,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阐迷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得“真实性”认识。

3、《修辞立其诚》 一文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七段引用《管子》书中《心术上》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论证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第九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经师辕国曾对公孙弘所说的“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告诚人们不要说假话以讨好于时尚。

引用古言,既充分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内容丰富,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4、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强调为人、作文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 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