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同年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化常识同年是什么意思

「同年」乃科举制度下同期录取者之互称,基于科考名额有限,得之不易,彼此珍惜年谊。民国以后科考为国家高等、普通考试所取代,同届考试及格录取者亦组织同年会,以资联谊。

据〔全唐诗.刘禹锡.送张盥赴举诗〕引言:古人以偕受学为同门友,今人以偕升名为同年友。又据刘兆璸〔清代科举〕载:科举时代重视年谊,凡某科乡试或会试同年中式者,曰同年;拔贡十二年一科,所有本科及前后两科,均为同年;同年间互称年兄,父或子称年伯年侄,在宦途及交谊上,均极亲切,成为风气。另叶伯棠〔清代文官考选制度之研究〕记载:清代同年录分两种,一为某科乡试同年录,以同省同榜登载姓名、年龄、籍贯等;录前并载是科各场题目及内外帘各官姓名与官阶;一为同年齿录,以乡试本科同榜者为首,不以名次为先后,以年龄为次序。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后,至1931年(1931)方举行第一届国家高等考试,其及格录取者间,亦相称同年。据〔第一届高考同年录〕载,1931年八月九日第一届高等考试榜示后,该届各科录取者即组织同年会,编印同年录,录中登载典试、考试委员及各科录取者履历资料、照片等,该同年会并定期举行联谊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