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时期。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非常活跃。同时,海外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比较频繁。宋末元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时期。明、清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鼎盛时期,而海上丝绸之路也面临着诸多危机和困难。

1、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的发展轨迹,但很少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拥有这么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中国人十分注重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而当时,在与周边国家相互交往中产生了许多经济交往,这些经济交流不仅对中国本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各国也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秦始皇皇帝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由内地通往海外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国在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后,首先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形成影响,大大拓展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同时,随着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影响力持续扩大,特别是“南海夷狄”对中华文明产生了严重影响。

2、北宋时期的两次贸易失败及宋徽宗与海禁政策

北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海洋作为自己的贸易对象。北宋时期,其海洋贸易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宋徽宗时期,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宋徽宗即位后,为打击异族势力并巩固北宋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采取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原市场密切相关,因此,对海外丝绸之路贸易活动实施了限制。而在这一期间发生了两次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失败事件(见表1)。历史文献都指出,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贸易活动均有不同特点,其失败主要是因为海洋贸易活动中存在着政治因素以及利益集团在其中发挥作用。

3、元朝是海禁制度的顶峰阶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元廷实行海禁政策。元廷对国内各民族和海外各国开放海禁。虽然元朝没有实行禁运海货和禁止外夷进贡贸易制度,但元代**在海禁制度上有了重大突破。元廷对中国各民族采取了分封制度,其结果是中国各民族与海外各国相互通婚增多,人民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元代海禁政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到元朝后期,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已不再存在“邦交”和“通商”之说了。

4、明朝是西方殖民者的势力范围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重要贸易路线,对东南亚、印度、爪哇、马六甲、暹罗、苏门答腊等地实行殖民统治。到明朝中叶,郑成功又重新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南亚、西亚及中亚、西亚,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殖民帝国,成为西方殖民者势力范围向中国的一次最重要扩张活动。明末清初,西方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至万历年间达60余年之久。康熙时以后,西方殖民者逐渐开始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活动。在“六和”(即西方列强)强盛时期,明廷每年派遣大量官员到西方殖民者的势力范围进行进贡。据明史·倭患传载:“洪武中命西洋番人请赐国币,以供军需;命臣马嘉提督西洋番人自越南请贡;命总督徐经、马士英自南洋向中国进贡,均用国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