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解读论说类文章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对“爱”进行辩证的思考,学会理性地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

2.了解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法】

情境引导 提问点拨 拓展延伸

【学法】

情景体验 探究分析 讨论质疑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让爱你的人为你骄傲)

父母之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情结,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就像我们上次聆听的演讲,如果你意识到老师的辛苦,也更能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为人子女,父母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了。怕惹他们操心怕让他们失望怕给他们丢脸,这些都很感性。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课前已经让大家阅读了这篇文章,现在可否告诉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提示:看课文标题

(提示学生标题的作用:交代写作内容、明确写作对象、设置悬念、行文的线索等等)

文章标题可否换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什么?

“与”强调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

2.浏览课文:哪些段落写的是母爱?哪些段落写的是父爱呢?

三、研读赏析

1.研读母爱

帮助我们心灵成长的正是每天陪伴我们的父亲、母亲。他们用自己各不相同的爱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那么,母爱、父爱各有怎样的特点呢?

请大家结合学案快速浏览有关母爱的段落,划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

放开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品读中体会母爱。

请同学们提一提,这里有没有你理解不了的句子?

重点讲读两个句子

①“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又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这两个句子体现着母爱的无条件和博大无私的特点。

2. 研读父爱

母爱如此,那父爱呢?请大家朗读有关父爱的段落,找出父爱与母爱的不同之处。

看思考题,小组讨论:

①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②在你的实际生活中,母亲就一定温和,父亲就一定严厉吗?

3. 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

①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认为父母应怎样做才符合孩子的要求?或者是理想的父母是怎样的?

一个好母亲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她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让孩子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脱离父亲的权威。这些都需要学习。

②大家对父母之爱理解得非常透彻,那么我们现在可否说我对父母之爱已经充分理解了,我已经走向成熟了,能不能这么说?

请大家朗读文章的最后两段,看看成熟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成长达到成熟的。

成熟的人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四 、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在父母的共同关爱和影响下我们才会成长为成熟的人,而成熟的人也应具备成熟的爱,那作者认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各有什么特点?

其本质区别在于什么?

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享受过给予的快乐吗?

五 、结束语

同学们,爱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我们去有意识的学习,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着去关爱父母,学着去关爱他人,学着体会给予的幸福,学着尝试付出的快乐,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的健康,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五、作业布置(实践)

把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感受告诉你的父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