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形象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形象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歌形象特点是:诗人愿意让无数的白云“在空中怒涌”,愿意用这样的景象来传递内心的情感,他便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去如此表达。为何要让“白云”“怒涌”而不是“乌云”“怒涌”呢?或许诗人仅只是认为此句中的云象征着积极的、进步的力量,应该具有洁白的品质。这一句,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变革力量的汇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气势。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创作这首诗歌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郭沫若于1913年底离开中国,1914年初抵达日本东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毕业后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

诗歌的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全诗之眼。主体部分的七个诗句,皆统辖于“放号”这一动作行为。“放号”即“吹号”,在郭沫若的家乡四川乐山一带的方言中,“放号”的意蕴比“吹号”丰富,“吹号”只是一个客观的动作行为,“放号”则是在动作行为之外,另有一种豪迈的气势,蕴含着号声朝向四面八方飘扬而去的穿透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