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以及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父母的心”,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

3.通过文章学习写作的方法。开启作文选材新视角。

【重点难点预设】

重点:通过品读曲折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文字,感受父母对子女崇高的爱心。

难点:学习作文选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视频《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导入

引导: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多么伟大的爱!“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就是父母的心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另一个故事,从另外的角度体会父母的心。 (发课文,同时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要,角色对话由老师读),读完后教师点评并提示常考的词语。

三、文本理解和探究

1.理情节,感知父母的心

(1)贵夫人要求贫夫妇送一个孩子给她,贫夫妇犹豫之后答应了,送走了大儿子,接着又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然后又用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又将女儿要回。贵夫人最终被他们的爱子之心感动,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最后,这一家六口又团聚了。

送 换

↘ 换 ↗ ↘要

小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板书)

(2)故事读完了,现在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孩子到底送还是不送?

学生讨论(送或不送,理由),教师引导:这对夫妇生活条件如何?“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引导介绍作者: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却能写得这么迂回曲折,让我们的心跟着起起落落的。其实,这正是大家手笔的体现。这篇小说的作者可不一般啊!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文章的的作者。(幻灯片介绍作者)

(作者身世悲凉,幼年父母双亡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爱,造就了他一生孤独阴郁的性格。然而,父母的爱却成了他最大的追求。)

2.抓心理,揣摩父母的心

引导:看来,作者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的心,所以贫穷的夫妇最终还是舍不得送走自己的孩子,宁愿一家人饿死在一起。那么,在送、换、要的过程中,这对父母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让我们再细读课文中对父母进行描写的语句,仔细揣摩父母在决定送、换、要孩子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分别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他们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概括灵活处理)

送大儿子——不舍(难舍)

二儿换大儿——纠结

女儿换二儿——痛苦(失魂落魄)

要回女儿——悲伤

引导:原来,这对父母的心,就是在这送、换、要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了煎熬的心。(完成心形)

3.明主旨,感悟父母的心

引导:这是一颗撕裂的心,一颗痛苦的心,但这颗心里饱含着父母最真挚、最深切的爱。其实,父母之爱,咱们天天都能感受到。但只要老师一让大家写写父母之爱。同学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送伞、送衣服、生病送医院……这些当然也是爱。可大家是否想过,更深切地父爱母爱,其实是藏在父母为你痛苦、纠结、伤心的时候,正如咱们文中这对父母的爱一样。那么,在你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青春期这类事情其实会比较多),请你选择父母因为你而感到纠结、伤心或痛苦的一件事(一个点)说一说。

学生说(站到讲台上,大声说)

(1)衔接,引入作文选材的教学

引导:几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大家说的这些事,如果能写到作文中,作文就会很鲜活、很感人,很容易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体会和感悟,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就都能成为我们拿来写作的素材。

(2)片段示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

引导: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读一个作文片段。这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在观察、体会和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写成的作文片段。请大家认真读一读,然后说说这个片段好在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可能会有:选材、人物描写的生动形象等方面)

四、作业

选取父母为你纠结、伤心、痛苦或无奈的一件事 ,写成一个作文片段,体会父母对你的爱,同时也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