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广博的胸襟 宏大的抱负

二、设计思路:1.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三例教案以此为设计原则,即: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读要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课文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则主要放在课外,要求学生借助课内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2.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三、实施过程:

1.导入:范仲淹在本文中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研读第5段。①学生齐读;②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展开讨论,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③理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意思,体会其中包含的对滕子京的劝勉和对自己的鞭策这一言外之意。④理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句意,分析其中“二者”的所指,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4.研读第3、4段。①概括段意;②讨论: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的意味的词句,翻译品味;③讨论: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的意味的词句,翻译品味;④理解句式“登斯楼也,则有……者矣”;⑤讨论:怎样理解这两段文字与第5段议论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两段景物描写,实质是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⑥讨论:这两段的写景抒情与第2段的景物描写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第3段写景旨在扣题,第4段写景照应了第3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说法,通过表现“迁客骚人”面对悲喜两景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引出下文的“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5.讨论小结:①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②将范仲淹的思想与今日共产党人的思想加以比较,谈谈自己对范仲淹的胸襟和抱负的评价。

6.齐读全文。

7.作业:①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②背诵全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