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读后感400字

天窗读后感400字

 前几日读了钟叔河的随笔近作集《天窗》,很为老人的思想和学识仍“年青”如往感到钦佩,老人的智慧再加上好看的文章,真应验了那句“雪夜围炉读禁书”的心境,当然,钟先生的作品并非“禁书”。十年前张中行曾写过一篇《书呆子一路》,描述了钟叔河其人其事,其中一段至今难忘,说的是钟叔河去北京与他相见,晤谈中钟叔河说他截取了梁启超集的一副对联的上半,希望张先生写,装裱了挂在一幅画的两旁,内容是宋人的词句:更能消几番风雨(辛稼轩),最可惜一片江山(姜白石)。张先生说,他从中体会到钟叔河“悲天悯人之怀”。从此,这两句宋词和钟叔河这个名字便“交织”在一起刻在了我的印象里。

与此类似,想起80年代的岳麓书社,便不能不想起钟叔河这个名字。不必提引领一时“风骚”的《走向世界》丛书,只要提起曾国藩和周作人的重新“出土”,也都因了钟叔河的胆识和作为。与他作为编辑倾力推出的“大书”相比,钟叔河自己的著述除了一部《走向世界》尚有“规模”之外,只是几本“小书”,譬如《书里书外》、《念楼集》和《偶然集》等,几乎没有“创作”,大多都是由书由人由事引起的借题发挥,这在讲究宏篇巨著是否“原创”的时下,实在显得缺乏“重量”。但作为一名已退休的老人,钟叔河正是凭借着这些小书,仍“湘江独立”,对此,借用钟叔河谈前人的话说,一来他读的书多,二来他的年纪大。当然,仅凭这两点还不够,重要的是他的“大识见”和短小的“大文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