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文价值

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文价值

古人谈到居住环境时认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人类最早在选择自己的居住地时,着重考虑的是水源、保暖和取食,这就是人类最初关于“风”和“水”思想的萌芽。从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所保存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住宅分析,人们在建造住宅时,已经考虑了季节气流的方向、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及交通便利等因素。这是当时人们关于建筑与周边环境思想的真实写照。西周时期,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诗经·大雅·公刘》中记载:“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流泉,观其阴阳,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大意是说,周初居住在豳地时,开垦了广阔的土地,并根据日影的方向认准西方,然后登上山冈,观察向阳背阴、寒暖不同的地区,又勘测水源灌溉之利,测量高地与洼地,目的在于勘察辨别宜于垦植的田地。古代选址与建筑布局,是根据气候、地貌、水文、土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其地域的组合,来寻求理想的生活环境居住区位。

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我国古代建筑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国有很多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我国园林设计的“引境入室”也是中国传统人文的彰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