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椎秦典故

张良早年曾在淮阳学习礼仪制度,秦灭韩国之后,张良散万金家财、东行淮阳见故人沧海君,得到一名大力士做刺客,并让铁匠打造一柄重达三百二十斤的铁椎,伺机刺杀秦始皇。不久,秦始皇东出巡游,张良与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

出于安全的考虑,秦始皇每次出巡所乘坐的车辆有五辆之多(史称五色安车),张良与刺客挥击铁椎砸烂了副车,即迷惑外人的“替身”车辆而令秦始皇逃过一劫。秦始皇大怒,诏令天下紧急搜寻刺客,张良不得已而暂时隐匿在下邳一带。唐胡曾《博浪沙》诗云:“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

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山东六国均被秦始皇所灭,为何他国公子不见复仇雪恨,独有韩国张良奋起椎秦?诗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张良的勇气卓绝与性格品质之不凡。而张良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的壮举,也令后世吟咏不绝。

北周庾信有诗:“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明张煌言:“椎飞博浪沙先起,弩注钱塘潮亦停。”清归庄:“椎秦壮士魂犹毅,复楚孤臣骨未枯。”清秋瑾:“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清吴伟业:“惜哉博浪椎,何如圯桥履。”宋文天祥有文:“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把张良椎秦与苏武持节相提并论,认为都是个人气节昭彰于当时与后世的楷模。圯桥三进升云霞——张良于圯桥之上遇到黄石公而得授《太公兵法》,是促使张良从椎秦勇士逞匹夫之勇、到成为帝王之师运筹帷幄这一角色转变的关键。司马迁《史记》记载,张良一日在圯桥上从容散步,见一身穿褐色衣服的老者来到张良面前,直接把鞋扔到桥下,眼睛盯着张良说:“小子,下桥为我取鞋!”张良猛然间想揍老父一顿。

因见老父年高,故强忍怒气、下桥为之取鞋。老父说道:“给我把鞋穿上!”既然已经下桥把鞋拾上来了,那就好事做到底吧。于是张良跪在桥面为老父穿好鞋。

老父伸脚受鞋之后笑着离去。张良惊讶地目送老父离去。老父走出一里多地后,又走回来对张良说道:“孺子可教哇!五天以后平明时刻,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跪下回答:“好。”五日后平明时分,张良来到桥上时老父已在,气冲冲地对张良说道:“与老人约期相会,怎么能够迟到,这是为何?”老父离去时边走边说:“后五日早些会面。”五日后鸡鸣时分张良来到桥上,见老父又先于自己到达。

老父再次气冲冲地说道:“又迟到,这是为何?”老父离去时说道:“后五日早些来!”五日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不久,老父走过来高兴地说道:“年轻人应该这样。”说完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道:“读此书就会成为帝王军师。

十年之后有王者兴盛,十三年之后你小子在济北见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老父说完就离去了,以后没再见面。天亮时张良打开那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对此书格外珍视,经常研读而韬略大进。这一神奇经历以及张良由豹隐到豹变的传奇人生,令后世多所吟咏叹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