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悟

西厢记读后感悟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写的传奇文 短篇小说 《莺莺传》。 对这个故事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曲折的情节和美满的结局,而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让人如痴如醉的爱情,怎么有如此凄惨的结局?我想古人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西厢记》。但我认为这样的改动并不是原来的故事增色多少,反而让人觉得虚伪,因为并不是所有爱情都是美满的。 想当年定情的地方,是普救寺;莺莺通过蛙声与张生传情的地点,是莺莺塔。一座普救古寺,一段属于《西厢记》的记忆与往事,一份情也悠悠爱也悠悠之千古爱情传说。读《西厢记》,游普救寺,听一回大钟楼的钟声,走一段塔院回廊,《西厢记》中老夫人和莺莺所居之处便已在了眼前。

一座西厢书斋,一段“待月西厢下,迎风尘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记忆;一个莺莺塔,一份“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寂寞;一座梨花深院,一幕惊艳、借厢、闹斋、请寓、赖婚、听琴、逾垣、拷红的戏剧场面。一处被张生跳过墙的地方,一棵被张生踩踏过的杏树,对映着的是前世情缘中的一份无奈。 但是,张生变心了,面对这样一个变心的男人,莺莺是无奈的。这是贵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热爱张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内心有深沉痛楚,却十分隐秘。

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在莺莺的形象中都以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矜持的姿态展现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贵族的骄矜性格,构成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无杜丽娘的浪漫气质,也没有林黛玉的单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们两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他们要为这场爱情公案辨明是非。

我想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们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改写《西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莺莺传》是一个沾有泥淖的珍珠。因为它是珍珠,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净;若是土块,早就没人理了。 过小桥、走竹林,走不过的是莺莺亭前的那份缠绵,忘不了的是拜月台前的那轮新月以及沐浴在月色中的那个背影。 夕阳西下,后花园竹影迷离。没有崔莺莺与张生幽会的花前月下,依然有情人不愿离去,依然有依依不舍的情话爱意在缠绵……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