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错误论证

不自由毋宁死错误论证

“不自由,毋宁死”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自由,(我)宁愿死掉!”,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重视。

“毋宁”就是“宁”。这个词的这个用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里就有了。

【毋宁】宁愿,宁可,不如。毋,发语辞。《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 杜预 注:“毋宁,宁也。” 这里的“毋”是个助词。但是随着汉语言的发展,一般将“毋宁”看成一个不分割的词语。

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这篇演讲开始时语调舒缓,但随着演讲的进行,调子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峻急,态度越来越激烈。从修辞角度看,这与大量使用排比、反问、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达手法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使用精练而富有鼓动性的名言警句分不开,尤其是演讲的最后一句话,"不自由,毋宁死",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把演讲推向了高潮,给听众深刻的印象。这一警句当时不胫而走,深深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斗争,而且两百年来家喻户晓,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