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和其他写作背景

十八岁和其他写作背景

《十八岁和其他》写作背景:

写于1966年3月12日。当年,杨子为贺长子东东生日,用自己深切具体的人生感受,诉说了对长子东东的理解、期望和深爱。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就诉说了对孩子长大的“欣慰”和“迷惘”朋友般的倾心话语,敞开了别具韵味的父子情怀。

《十八岁和其他》每个小标题是一个部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1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阴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区别,实际上是父母之爱最真切地表露。但在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份父母之爱当作功绩来叙述,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与尊重。

第2段延袭了这种写法,“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第3、4段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以一个至友的身份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

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地交流与了解。

第三部分,对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这一部分作者为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戒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