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启

古代文化常识启

启初为会意字。殷商甲骨初文从又从户。"又"为手的象形,"户"为门的象形,两相会意,表示以手拉门。后来在字形下部增添"口"。从口,表示以言语启发教导,上半部分的"启"是形旁也是声旁。部分字形亦加日。或在加"口"的字形上复加"日",会意相同,加日者后分化为晵, 《说文解字》训"雨而昼夝(晴)")。从日,有开门引进日光,用以表示晴朗之义。估计初意表示把太阳比作有门之物,与开门之"启"在比喻意义上是相似的,它们在造字心理上有着共同的构型。到西周,取得主流地位的是从口从又从户。春秋时,构件"又"或作"戈",以戈启门,虽行用不久,楷书却出现了啔字。当时另一主要变化是构件攴代替了又,属于形义皆近构件的互用),后来一直成为启字的主流写法。到战国时,构件"攴"又有作"殳"者,亦属于形义皆近构件的互用),此写法历经汉代,最终楷书又出现异体ඳ。其时亦有省略口作⻻者,或易"口"为"土"作者,或攴下又加饰笔致构件"又"成为上攴下寸的共用者。其时主流写法虽有微小波动,但基本稳定,并为《说文》所取法。许慎分析为从攴启声,当另有所本或理据重构。隶变后楷书主要出现了构意相同而方位不同的"启""ඳ"两体,还有讹体"唘"。现代整理汉字时,以启为正体,将启、唘作为异体,后启又简化为"启"。啔与启也被自然淘汰。晵被《说文》收录,立为字头,一直保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