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兼词

古代汉语中的兼词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如: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而用在句尾时,则兼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

⑵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⑶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⑴⑵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⑶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⑴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⑵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⑴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⑵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