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10分钟教案

涉江采芙蓉10分钟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抒情主人公情感变化

2、芙蓉的意象

3、了解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4、了解以乐衬哀、对写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诗歌意境理解、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及过程:

1、讲授法

2、谈论法

3、课堂讨论法

情感价值目标:

1、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距离而变质,相信纯真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过年过节的时候,你们都会给家人朋友买什么样的礼物呢?(学生回答)我小时候,在乡村的一个小学里读书,每到教师节的时候经常会到田间地头采几朵野花,插在老师办公桌的笔筒,还不跟老师说,心里觉得可美了。大家知道,为什么过节人们都爱送花吗?赠花是中国的传统,花是情感的表达,“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今天,也让我们采撷一朵芙蓉,走进兰泽境地,学习《涉江采芙蓉》。

二、诵读,整体感知课文(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读法明确:本诗是五言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在朗读的时候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读音明确:采之欲遗(wèi)谁。遗:赠送。

三、作品简介(PPT展示)

本诗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四、文本解读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提问:在这一句中,大家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呢?大家试着脑海里描摹一遍。(学生回答)

明确:在长有兰草的的沼泽地里,香草弥望,一位女子正低头采撷一朵莲花。

2、提问:此时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当时的景象应该是一个众女采莲图,大家在采莲时气氛是相当热闹的。

3、群像

在大家的印象里?芙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莲花,是什么样的呢?高雅、纯洁的,其实在这里,通过兰泽、芳草这些意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想象高雅,感情纯洁而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离骚》里边,诗人屈原就用这些植物的意象来表达自己高雅美好的情操。

4、这个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心情怎样的呢?

明确:和伙伴一同采撷莲花,这个时候,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欢欣、快乐的。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思考:这个时候,你看到是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呢?(学生自由讨论)

总结:欲遗谁?所采的莲花要所给谁呢?想要送的那个人不在身边,无人可送,人群中的主人公显得形单影只,人群中独自落寞,因为她心中所思之人不在身边。“欲遗谁”这是一种满怀忧伤的叹息。

2、思考:从前一句我们知道,当时采莲的景象是很欢乐的,可是我们的主人公的心情却非常忧伤,这是为何呢?(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设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提问:主人公为什么要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他的花草呢?(学生答)

明确: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枝等。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品德高尚之花。从古至今,人们把荷花当做圣洁之花,不仅在于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而且还在于荷花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周敦颐就有言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荷花在文人心中地位之高。荷花,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是君子之花。

4、这个时候,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在经过一番采撷之乐后,主人公想把所采这花送给所爱之人,却不知道斯人何在,此时的主人公,心情是失望而落寞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