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一、导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来自古今中外的东西,那么对待这些东西我们该采取什么方法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这些中外文化遗产的方式。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山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受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为反动派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积极参加文艺界的进步活动,创作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杂文。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的一生,对中国现代进步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

三、写作背景

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最初用“霍冲”的笔名发表在当时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