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2000字鉴赏

兼爱2000字鉴赏

自墨子提出“兼爱”一说后,对它的误解和曲解就一直相伴随。有一种说法是,“兼爱”似乎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无非是劝导人人相爱的道德说教,传达出一种友爱和善的美好愿望而已,充其量是一种大而无当的、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

是的,墨子的确喋喋不休地说过许多人与人要彼此相爱的话,颇似一个道德家。他在《兼爱》上中下三篇里,反复说明“兼爱”是根治乱世之道,是促进和谐之理:

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得其家;诸候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的有些学说尤其是研究自然之理的学问即《墨经》,显得异常精深简约,一般读者难以详解。可他关于兼爱的学说则显得特别清浅易懂,上面诸条,不用白话文翻译,就能一目了然。

若以为墨子仅是以道德家的面孔泛泛地说了一些劝世的话,试图单纯以人的道德力量来救治社会的弊病,求得内心的祥和,这种理解是粗浅的、片面的。如果真是那样,墨学断不至于在战国时代成为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墨家也不会成为屡遭围攻打压的对象。

理解兼爱背后的深意,不妨从字义上说起。“兼”字在墨子的著作里多次出现,他将具有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兼士”,将反对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别士”。为什么墨子不象其它诸子单纯谈爱,或者仁爱,而是要加一个“兼”字,再加一个“交”字?“兼”字除了有“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个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尤其是将“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品读,就更加明显。在墨子看来,兼爱,一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那么,兼爱的双方是谁呢?墨子在不同的场合,有过各种不同的说法,涉及到各类人群,但其最想表达的想法,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了解清楚。

战国时,周代传承下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依然是壁垒森严,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象烙铁般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人还没从娘胎出来,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左传.昭公七年》有详细记录:“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事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在这样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人的社会地位、政治与经济待遇泾渭分明,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财富分配极其不公正不合理。由是造成“尊与卑、贵与贱、强与弱、诈与愚、富与贫”之间严重的对立与冲突:

一方面,是黎民百姓生活愈加艰难,困苦不堪;另一方面是王公大臣更加肆无忌惮地横征暴敛,穷奢极欲。一方面是弱小的诸侯国家随时面临被吞并被瓦解的危险,朝不保夕;另一方面,是强大的诸候国大搞强权政治,四处征战兼并。

所以,墨子兼爱的双方,核心就是指的这不平等且对立的双方。

一方是:尊(尊贵)、贵(高贵)、强(强大)、诈(智慧)、富(富裕)。

另一方是:卑(卑下)、贱(下贱)、弱(弱小)、愚(愚笨)、贫(贫穷)。

社会用一条封锁线将对立的双方隔离开来,人为地挖出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让双方在思想上、意识上、情感上永远无法跨越,以使尊贵的永世尊贵,卑贱的永世卑贱;强大的永世强大,弱小的永世弱小。有了这条封锁线,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将永远持续下去。兼爱,就是跨越封锁线的开始,就是平等意识的萌芽。若兼爱得以盛行,则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就有可能被打破,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就有了实现的可能。近代西方哲学强调人的自私性,并希望通过自私的阐释来构建高效和谐的社会。就像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而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也就是理性经纪人假设(即人是足够聪明的,而且总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奋斗和活动)而西方的仁、爱精神大多源于宗教,人性美的赞美和弘扬主要是靠宗教来承担。所以他们的道德是依托于宗教的。想回答楼主的问题,我之所以先说西方,就是想说明,“功利心”也许是人的本质之一。(但是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富有“同情心”和“利他性”也许也是人类的本质,就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里所说的一样。)

所以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墨子主张兼爱却又强调“交相利”了,因为这不仅是推行哲学思想主张的需要,其本身也许就是一个严谨而客观的哲学命题。要知道墨子是身处战国时期,当时百家争鸣,各个思想家都在各个国家间积极奔走,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思想和主张。竞争之激烈,春秋时代自然不能比。这就要求他们的主张不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可行,更需要对统治者有吸引力,能投其所好,方能施行。战乱时候单讲爱和仁义是行不同的,所以就算是推行儒家思想的孟子,也需要在公侯面前大谈“王道”!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代表性的观点。我们在网络上轻轻点击“墨子 兼爱”这一主题,就能得到17万多条答案。所谓“兼爱”就是“远施周遍”的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理解兼爱背后的深意,不妨从字义上说起。“兼”字在墨子的著作里多次出现,他将具有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兼士”,将反对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别士”。为什么墨子不像其他诸子单纯谈爱,或者仁爱,而是要加一个“兼”字,再加一个“交”字?“兼”字除了有“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个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尤其是将“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品读,就更加明显。在墨子看来,兼爱,一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兼相爱,交相利”更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