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之道赏析

礼记·大学之道赏析

赏析:

本文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人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可以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开门见山,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确立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集中而鲜明地表明了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阶梯,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修身一定要诚其意,也就是使意念真诚,不要自欺欺人,一切都发自内心。而要做到真诚,最大的考验是“慎其独”,即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修身还须正其心,也就是心要专一,不被愤怒、恐惧、喜好、忧虑等情绪所干扰。在人的心理因素中,情感与理智是一对矛盾,正其心,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调节自己,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三心二意,为情所牵,必不能达修身之目的。

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几个阶梯而实现内修的要求之后,进而要实行外治的功夫,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必先齐其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的现象,虽然现代社会情况已不同,但《大学》告诫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仍可作为今日之为政者的座右铭。

平天下在治其国。一是强调在上位的君子应实行絜矩之道。絜指量度,矩指尺子,絜矩之道是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二是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是强调德与才比较,德为本,财为末。为政者若把财视为根本,就会与民争利。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四是强调德是为政之宝。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在用人上,必须爱憎分明,把德放在第一位。

《大学》的中心思想是讲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个人修身为中心,向内延伸到主观世界,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结合起来;向外延伸到客观世界,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修身要与社会担当相结合,是儒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