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文本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文本解读

1、聚焦“新鲜”,体会语言美。《大青树下的小学》所描写的是云南的一所边疆小学,受地域特点的影响,文中有许多新鲜的事物和词语。比如:凤尾竹、山狸、铜钟、傣族等等,这些新鲜事物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同时也觉得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的插图,课后的资料袋以及PFT的图片资料,把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具有新鲜感的词句。文本中多处使用排比的句式,使文章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如“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些语句给读者愉悅明快的感觉,教学时可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词句的新鲜感和美感。另外,文本中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本语言极富情趣,这也是新鲜感词句的体现。村托手法的运用,大胆的想象使语言变得鲜活,文本抓佳多动之物:树枝、鸟儿、蝴蝶此时也变得静下来的异常景致来突显当时环境之静,衬托出同学们的朗读得悦耳动听。教学中可以调换描写朗读声好听和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顺序,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两句话的关系,感受文本中写法的巧妙之处。课间,山里的小动物朋友们都赶来看热闹的画面是多么和谐,这种写法新鲜,也特别能吸引儿童,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多多加以关注、文本使用排比、拟人、反衬等方法,表现手法新颖,使文章语言独具魅力,富有新鲜感,唯有在读中方能深刻领悟,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读贯穿全文,在读中品悟,从而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落到实处这篇文本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文字的美感,还有想象中的视觉和色彩的盛宴。2、边读边想,感受画面美。这篇文本生动又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面卷,在引领学生读的同时要发挥想象去感受文本的画面美。文本为我们描绘的第一幅画卷是色彩美:缄球花、太阳花装点着上学的小路,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绚丽多彩,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图文有机结合。第二幅画卷是团结美:这是一所多民族的小学,学生族别不同,服装不同,习俗不同,但却融洽地在一起学习生活,这是一幅多美的民族团结的画面啊。第三幅画面是和谐美:当学生认真上课,书声琅琅时,窗外的动植物都静止不动了,课下学生游戏时,小动物们赶来看热闹,又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啊。3、融入情感,体味意境美。文本结尾情感真挚。一句“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将作者的骄傲与自豪展露无遗。同时,“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上,凤尾竹的影子在粉墙上摇晃”,动静搭配,简朴之物与优美之景和谐统一,构成一种恬淡、白然、幽雅的意境,在结合文本末尾的省略号,更加体现出文本想表达的那种意犹末尽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一边读一边想象带领我们跟随文字的脚步去领略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这一幅幅画卷组合起来就是大青树下美丽的民族小学,此刻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美在哪里,与边疆小学有什么不同,就能更进一步理解边疆小学的特别之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