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划分层次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汉语成语,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解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