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

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