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二次备课

溜索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默读课文,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

过程与方法:跳读课文,分析情节、人物和环境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精读课文,感悟人无畏勇猛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险”入手,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借用文中的写作手法仿写。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选一个“险”字入手,教师指导点拨,课堂实践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重视语言表达的能力,利用组内交流与分层展示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及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从而传承勇敢、武威、从容不迫的中华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语】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认真聆听教师的导入,进入的情景中。

【此环节的设计,从导语让学生感受怒江大峡谷的地势及当地人的生存环境,自然引入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授新课四、挥笔成文

【课件出示】

(一)、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二)、出示图片:

看完图片,给你怎样的谈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

“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学生观看图片

“险”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此环节的设计,用图片做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怒江”之险,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设计意图:

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及思维的发展,从而让其更深刻的感受怒江大峡谷的险峻,体会人物无所畏惧的品质。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课本知识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达到课堂的高效。】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品读,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其学会鉴赏能力。】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小说主题,传承文化】

【此环节的设计,分段练习训练,降低写作难度,增强自信。

(三)、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险”?

1. 请从文中相关段落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谈谈其表达效果?

明确:

文中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写出怒江的陡峭、艰险。

并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展示峡谷峭壁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烘托出“我”的紧张、恐惧,反衬出汉子的从容、无畏精神。

语音上善用白描的手法.文言文句式,干净、洗练(不拖泥带水)。写景状物用词准确生动。

2、文中单单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怒江的“险”?

(1)“我”——

借助我的溜索反应写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表现我过溜索时心惊胆颤。(惊恐万状与首领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以看出我面对艰险在不断的成长。

(2)领队——

明确:

写出了怒江峡谷的高峻,衬托出环境的险峻,表现领队从容不迫、认真负责、关爱部下、勇敢、粗犷豪迈的品质。

(3)汉子们——

明确:

侧面表现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勇敢、无畏、团结友爱的品质。

“小”形容词干净洗练,让人感觉身形由大变小,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小”路程远,因为远突出溜索的惊险。

首领:“可还歇?”

汉子:“不消”对白极为俭省,语言简洁明快,语言洗练。

(4)鹰(三次)

动词的使用干净洗练,衬托出环境的艰险,表现鹰的无畏。

“鹰”物象象征马帮汉子无畏的精神。

3.本文还用大量的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有何作用?

第四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第十五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第二十五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四) 体会小说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五)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借鉴本文的写作特色,围绕“险”,完成练笔。

1.七年级作文:那天,我回家晚了……

2、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思考:

环境

学生展示默读成果:

1.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环境的高峻险恶)

2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视觉),隐隐喧声腾上来(听觉),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心理感受)(正面描写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3.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赌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学生合作探究作答:

人(首领、马帮汉子、“我”)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赶紧倒上去抓住”、“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学生作答: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

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学生作答: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卸驮子。”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学生思考作答:

“一只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那只大鹰在廋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那鹰斜移着,忽然身子一栽,射到壁上,顷刻有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的扇动。

学生跳读作答:

“前面牛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也反衬了首领及汉子的无畏勇猛。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的惊恐万状与首领及溜索汉子们的冷静、沉着、果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为同寻常的险恶。此时我“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然相互映衬。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1、环境描写(各种感官)。

人物描写(正侧面相结合)

2.对比、映衬的手法。

3.干净、洗练的语言。

四、学生完成并展示习作

学生先组内展示交流,在择优全班展示。

五.作业布置

搜集七--九年课本中学过的课文用一个字理出内容和写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

学生思考迁移。

群文阅读,思维训练。

六.板书设计

无畏精神

人 险 牛

环境

(对比、衬托)

学生总结并板书

简介的板书更直观凸显本课主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