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阅读理解答案

秦腔阅读理解答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第一段揭示出秦腔的缺点——“死不离窝”,隐含了作者对它的发展的担忧。

B.作者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观察八百里秦川大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C.通过对比,作者表达了对大吼大叫的秦腔的赞美和对那些空虚的都市人和讴歌爱情的诗人的鄙视。

D.从秦腔的排演到上演,村民们都热情高涨,秦腔使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慰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以“秦腔”为线索展开,笔墨却多在秦腔之外的秦地秦人,很少写秦腔艺术本身,写作角度独特。

B.八百里秦川的厚重辽阔孕育了高亢宏大的秦腔,而秦腔又展现了秦川的厚重悠长,两者巧妙地融合为一,相互关联。

C.文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秦人唱秦腔“快板”时的高兴、狂喜之情比作“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生动形象。

D.结尾呼应标题,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流露出作者对秦人生存状态的理解和对秦腔文化的欣赏。

8.从排戏、盼戏到演戏,文章多次通过场景描写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请选取一处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为什么秦腔“死不离窝”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6分)

答案:

6.(3分)D.A项“担忧”理解错误,结合文本主题可知,作者对秦腔所折射的乡土文化和秦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充满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B项“作者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是“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原文是一种“假设”,且指的并非“作者”本人。C项“鄙视”理解错误,曲解文意。

7.(3分)C.不是“比喻”修辞,而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8.(4分)答案示例:(示例一)排戏的场景描写:“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看,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分析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如场景一里面的“抱”“趴”,说明喜爱秦腔的人,从年龄来看,上至老叟下至童稚都有。此外,运用环境描写“冬天里四面透风,热了前怀,凉了后背”,着力刻画排戏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这个事实,环境恶劣与秦人观看排戏时的执着,二者表现出来的张力,极力地反衬了秦人对于秦腔的痴迷程度。(示例二)盼戏的场景描写:“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分析效果:以一言一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秦人盼戏时的拥挤场面、热闹非凡,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和渴求描写的淋漓尽致。(示例三)演戏的场景描写:“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分析效果:运用动作描写,抓住了演员动作与观众动作惊人的一致性,刻画了观众和演员已经融为一体,十分投入,由此感受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演员的演唱,声如炸雷,全场每一个观众都为之震撼;迷醉于演唱的感觉,传遍每一个观众的全身上下。这句话,写出了秦腔演员唱腔的高亢雄壮,震撼之大、传播之广,更写出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和热爱。(具体的场景描写给1分,分析效果给3分,满分4分。没有单独点明场景描写,但分析效果时所指的场景明确,也不影响得分。)

9.(6分)(1)八百里秦川的厚重辽阔孕育了高亢宏大的秦腔并提供了秦腔的生存空间。地平线是“辽阔的”;一处一处的土屋“粗笨而庄重”;白杨“冲天而起”;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八百里秦川大地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2)秦腔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秦人粗犷豪迈洒脱的性格特点。秦人实在,他们“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常常“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秦人“敦厚”,他们“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他们“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地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他们的质朴、粗犷和说话习惯,都决定了他们只有在秦腔的高亢嘹亮与撕心裂肺中才能获得共鸣。(3)秦腔是秦人生命中的一种必需的存在,是秦人表达喜怒哀乐的载体。“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4)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使秦腔文化生生不息,处处折射着秦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生命意识。秦人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痛苦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的愁苦的皱纹。”收获的时候,更要唱秦腔,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可以让“伟大的永恒的爱情”都显得“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在秦人眼里,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5)秦腔是秦地的文化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只要秦腔不离开秦地、秦人,秦腔就“死不离窝”,即使“死不离窝”,“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6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