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到10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到10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6到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具体实例和自己的实际,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开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含义。再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格物致知的必要性。结尾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写作特色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思路清晰缜密。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自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令。全文思路清晰,说理严密。

2、论证说明充分。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论证有力、充分。作者在课文中第4节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节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节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记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节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节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节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