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说课稿部编版

桂花雨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人教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7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与阅读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情感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句子的体会也是很表面的,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点拨。因此, 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阅读心理,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本课教学环节, 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自学初读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教师导语:结合近两天天气,这两天下的雨可以用那个成语概括。你们看到在雨中玩耍的小同学他们很喜欢绵绵细雨。 而琦君小时候却喜欢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1、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自学提示,一边读一边想:我们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生读。

2、PPT出示两个学习目标。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我喜欢桂花。

(二)、合作探究,归纳导读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1、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2、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3、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4、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三)、积累内化 巩固读写

1、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连成一首题为乡愁的小诗

2、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四)、当堂练习、发展扩读

拓展阅读第8课第5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家的喜爱。思考这段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七、板书设计:

7、桂花雨

香气迷人浸身心

桂花 思念家乡

难忘童年摇花乐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更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