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听评课

临安春雨初霁听评课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人过半百的的陆游被奉诏到临安做官时所写。全诗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在抒情之时生发议论,恰到好处。整首诗更加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广阔的精神空间。

一开始,便开山一斧,点出自己的世态观。“世味年来薄似纱,唯令骑马客京华”。也许诗人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辗转经历像悟出什么似的,刚一张口却透出一把心酸。知天命的他更多地悟出了人生的意义,少了一些年少时的霸气与意气风发,也许是沧桑岁月磨平了他“铁马冰河如梦来”的豪情棱角,也许是一生的阅历夺去了“铁骑无声望似水”的豪迈锋芒。不提也罢,人到晚年像是一片落叶对大地的眷恋,像是一匹狂奔一路的骏马期盼家的归宿。人老了,志在千里的老骥也难找了。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此两句与“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相比,其境界又小的很。那种情热也随着岁月一同冷却下来,而正是这样的一起三落,把万句诗行衬之脚下,唯独把这句突映出来,有水落意出的感觉。恰恰是因为这样,才使年迈的诗人的心放置到珠穆朗玛的峰顶,与白雪一起,融化的将是一心的赤诚。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这首诗不愧为陆游晚年的代表之作,在朴实平和之中诉尽诗人对人生的万种感慨和一腔澎湃。人老了,真应该向他那样的活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