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赏析及手法和感情

书愤赏析及手法和感情

《书愤》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一一八六年)春季。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写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无所作为。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三、四两句,追述过去两次抗金的战例,渲染自己立志抗金“气如山”的英雄气概。“楼船”指一次水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冬季,金朝君主完颜亮率军南侵,曾一度占据了瓜洲,但宋将虞允文的部队造战船抵抗,击溃金兵,使其不得渡江南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铁马”指同年秋季,金兵占领大散关,被宋将吴磷的部队击退,这是一次陆战。这两句诗,全用名词排列组合,通过对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五、六两句,从追叙转入现实,抒发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的感概。意思是说:年轻时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到头来都化为泡影,无法实现,只有虚度年华,空自叹息。陆游曾以南朝宋代的大将檀道济自比,说自己也是一道抵御敌人的“万里长城”,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国家山河依然破碎,不仅未能收复中原,而且还丢掉了更多的地方。如今,对镜窥之,头发都已斑白了,还谈什么“气如山”!诗人有志不能伸,有力无处使,用一“空”字,表现得极为沉痛。诗中暗含对南宋王朝投降派的谴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的较后两句,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诗人自己的爱国热情不减当年。陆游晚年虽然有壮志未酬“空自许”的慨叹,但他毕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始终怀着“北望中原”的愿望。这不禁使他怀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说:诸葛亮真不愧是一代贤相,他的《出师表》写得多好,足可名传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够同他相比呢!《出师表》表明了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其中有“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话,和陆游的思想愿望是一致的,所以陆游在诗中尤为感念和敬仰。诗中借用历史故事,以寄托自己的愤慨,意味深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