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相国世家读后感

萧相国世家读后感

历史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皇帝不愿和大臣共富贵,只愿共患难,这就像是一伙流氓,做事的时候很够义气,等到做完事了突然就翻脸,互相黑吃黑,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流氓皇帝,也有小人皇帝。刘邦就是一个小人皇帝,刘邦不能算是明君,只能算是庸主,这种庸不是形容他如何昏庸,而是说他阴险狡诈。打天下的时候各个将领为其出生入死,坐天下后又不愿看到大家邀功,于是就启发了一套哲学思路,有了“功人”和“功狗”的理论,一向不学无术的他在此刻又像是一个把脉天下的哲人。刘邦对大家的功勋进行了褒贬,把萧何的功劳吹捧成第一,比喻成功人,其他人比喻成功狗。萧何也因此“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受封后大臣又要分位次,一块捧出曹参来抗衡,鄂千秋懂刘邦的意思,便极力站出来吹捧萧何第一,把其他人的效力说成是一旦之功,萧何的效力说成万世之功,刘邦乘机在位次上又把萧何列为第一,把曹参给压制下去。

萧何曾经选择了文职工作,觉得文职不会让自己流落到一线,避免了直接和百姓冲突,刘邦也曾得到萧何的庇护,二人也算患难之交。刘邦进咸阳之后,大家都忙着抢东西,只有萧何没有匪性,他“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些东西让刘邦以后了解到了天下的关隘有多少,户口多少等。韩信是决定楚汉战争关键性的人物之一,没有韩信刘邦未必能过早的消灭项羽,担保韩信才能的就是萧何,后来和吕后狼狈为奸,一块谋杀韩信的也是萧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邦不愿与异性共富贵,韩信做了楚王后就被人告发谋反,刘邦乘机废掉韩信,把楚地一分为二,封给了自家人刘贾和刘交。韩信能被告发也是刘邦私底下安排好的,其他的异性功臣如彭越、陈豨、黥布都是不得善终,不仅这些人杂牌被刘邦猜忌,即使是自己的嫡系也一样被刘邦猜忌,所以刘邦是小人,他不是君子。

刘邦是故意吹捧萧何来打压功臣们的傲慢,萧何在大家眼里是一个没上过战场,就是一个搞后勤的文吏,但是后勤这一块又不可小觑,刘邦几次被打的落荒而逃,狼狈不堪,都是萧何后方及时补给,粮食和兵员都能及时运抵,也就缓解了刘邦的困境。萧何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无论他是在蜀地还是在关中,都把后方打理的井然有序,百姓能安居乐业,一片祥和融洽,所以他也深得人心,假如刘邦战死了,后方就有可能推举他做一家之主。正是萧何没有野心,这才让刘邦不放心,刘邦和那些庸主一样,喜欢大臣唯利是图,声色犬马。刘邦很喜欢秦相李斯,他觉得李斯是“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他觉得大臣就该像李斯那样,把好的留给皇帝,把坏的让大臣自己承担,似乎刘邦又故意选择遗忘,秦所以亡就是因为大臣都像李斯那样欺上瞒下,口是心非。

对萧何的猜忌在没坐天下的阶段就已经暴露了,刘邦和项羽抗衡的时候,有次频繁派人来后方慰问萧何,一向憨厚的萧何确实不知道刘邦的用心,还是身边一个叫鲍生的人及时提醒了他,并且献计让萧何把整个家族里年轻力壮的,能上战场的男丁都派遣到前线去,这样才消除了刘邦的戒心。后来萧何帮助吕后杀了韩信,刘邦立即对他大肆封赏,盛如小诸侯国,大家都跑来庆贺,估计心里都是嫉妒,自己南征北战,到头来还不如一个文职频仍受到主子的眷顾。没有城府心的萧何再一次堕入奸计中,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种瓜老者及时提醒了萧何,献计拒绝受此大封,散尽家财资助正在前线镇压陈豨的刘邦,又一次消除了刘邦的疑虑。可没过一年,又发生了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又派人来慰问萧何,并且征求意见,萧何这次聪明了些,又散尽家财资助前线,以为这样可以消除刘邦的猜忌。一个门客立即说出了真相“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刘邦是嫉恨萧何得民心,为了消除疑虑,萧何便到处买地,搞些借贷,把自己弄成一个见钱眼开的人,这是一种自污的做法,虽然君子不为,可不这么做就容易被刘邦仇视,还可能被灭族。

刘邦看不起儒生不是因为儒生没有能人,而是刘邦本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其成长过程也是坑蒙拐卖,一个这样的皇帝,骨子里就没有圣人的仁义。刘邦自然很忌讳那种刚直不阿,两袖清风的人,像商山四皓,召平这样的贤人都不愿入汉为官,刘邦不肯真心礼贤下士,那些高士也自然不会俯首称臣。其他的大臣会为了邀功吵得没完没了,刘邦不觉得他们是威胁,因为他们有野心,贪婪的人容易控制,赏赐些就可以让他们死心塌地,如果有不敬也很容易消灭他们。刘邦觉得萧何是心腹大患,因为萧何深得人心,刘邦不允许有人和自己抢民心,即使萧何做事都是分内的事,如果不善待百姓,可能后方就会混乱。问题是刘邦属于庸主,缺乏雅量,做不到是非分明,容不下斯文和清白。关于萧何的死因,我觉得应该是被吓死的,难以摆脱刘邦的猜忌,又舍不得解甲归田,终日战战兢兢,怵惕成疾,最后吓坏了身体。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