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是几年级的课文

青山不老是几年级的课文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就是让六年级学生运用老师所讲过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自己带着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思考,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教材这样安排,是给学生迁移、运用知识和能力的平台。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阅读。

第一层次,初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

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本文时,要能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之间交流,老师帮助小结。

本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创造了奇迹般的绿洲。由衷的赞美了老人守护绿林,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第二层次,学生细读文本,从重要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回答两个问题。

1.文中的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再体会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

然后学生再反复阅读课文,学会从相关自然段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回答问题。

阅读二、三自然段,去思考: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是怎样的?老人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通过阅读,学生能概括出关键信息是:这条山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盘踞之地,是非常险恶,贫瘠的地方。

老人的生活条件是:朋友离世,老伴过世,子女接老人去养老,老人拒绝了。

学生在感情朗读时,要突出环境恶劣,亲人离别的关键词。

默读课文的第一,第四,第五自然段。学生要明白老人创造的奇迹是:在15年里,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指导同学们感情朗读好这三自然段,从课文的环境描写中去感悟老人无私奉献创造的价值。

最后,学生阅读课文的六、七两小节,再联系上下文,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绿林青山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守护山林,造福子孙的执着精神,就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

“不老”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以“青山不老”为题,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是课文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还包含了作者梁衡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之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