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记读后感800字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800字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顾名思义便是为梁启超做的传记,其内容便是帮助人们认识梁启超这个人。翻开《梁启超传》,慢慢阅读,才恍然发觉,一本《梁启超传》,似乎也是一部中国改革史。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从封建主义国家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着中国的发展之路。那个时期,农民起义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改良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也有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梁启超先生生于那个年代,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最佳见证人。而作为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他不仅是一位见证者,也是一位参与者。所以想要了解梁启超先生,也必然要了解那个时代。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终将受时代的制约。

可是《梁启超传》的梁先生却让人有种与时俱进的感觉,他的想法一直在变,为此很多人对其的评价便是“善变”。但是在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变何尝不是一种勇气,何尝不是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呢?

在读《清史稿》传记的时候,曾觉得中国的传记大多只是记录其人的经历,却无法得知人的心理动态。可以说是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读《梁启超传》,却能让人知道梁先生“善变”的原因。

一如书中记载,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先生客居日本,结识孙中山先生,在那段时间里他接受了孙中山革命的主张。但因老师康有为之故,对革命主张仍有徘徊。而至美洲归来,梁启超先生放弃了革命的主张。从后文中,我们了解到梁先生旅美的经历,知晓他认真的考察了美洲的风俗、历史、人口、学校、军队和财政等等。他调查得深入,也认识到了美国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他认真对比了中美两国的国民,才觉得“革命”、“共和”不适合中国。

虽说梁先生“善变”原因中有其自身的政治目的,但不难从书中看到每次变的背后,梁先生都认真的研究对比过。而梁先生对于时局的分析,历史也证明了他的眼光。如书中梁启超先生提出八字分针时,分析时局曾指出,【革命即使取得暂时的成功,破裂也是必然之事。原有的社会秩序一旦被破坏,再要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需要很长时间,这段空白期,只是让外国势力坐享渔人之利。所谓“革命军杀尽满人之时,即中国瓜分之时也”。】事实也却如梁先生所料。辛亥革命的胜利是短暂的,民国时期是中国一段比较混乱的时期,也是这个时期,各种思潮涌进了中国。

梁启超先生很多想法主张,至今读起来也发人深省。

如书中,在面对着“欧风美雨之震荡”的形势,梁启超感慨“自今以往二十年,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梁先生的担忧没有错。

又如书中 “中国人最喜欢换招牌,抄几条宪法,便算是立宪;改一个年号,便算共和。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英国人内部是不断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时时刻刻在那里革命。却是那古香古色的老招牌,抵死也不肯换。”“自己先要把法治精神培养好了,才配谈政治哩。”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存在的问题。

再如他提出国民运动概念时,对于过往探索中国道路的两派人士的说法也是鞭策入里。当然,这又是梁先生善变的一例证。

对于梁先生的标签,除了善变,还有就是软弱吧,这一标签可能跟他至始至终都反对暴力流血有关吧。但作为一个亲自去视察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人,他对战争的厌恶也是可以理解的。与其说软弱本质,客观中立似乎也可以吧。而且从梁先生学术的态度就能看到这种客观。一如他对于科学和精神的理解。

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成长起来,他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变成养分,成为他想法的一部分,构成他这个人。在不了解梁启超先生的经历,我们会觉得他善变,但是从他的种种经历来看,又会觉得他变得那么理所当然。从梁先生所做的事,所想达成的目的来看,梁先生的一生并非是成功的人生。但从“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来看的,他却做到了战胜过去的自己,一次次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国家之复兴而摇旗呐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