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

清明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植树等,体现出以哀悼追思为基调、迎春健身为调剂的双重色彩。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正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造和发展着清明习俗的内涵与形式。【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

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观念——“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和众神,是与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国大事。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

”并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心尽力地侍奉,这就是孝道。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

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后世帝王从这种培养孝子的法门,悟出培养忠臣的窍门,他们认为,在家尽孝的孝子贤孙将来会成为朝廷的忠臣。

于是,推行孝道成为保持江山稳固的长久国策,而清明扫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清明祭祖扫墓(《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绘画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明扫墓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火葬代替了土葬,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墓地——公墓,人们将亲人的骨灰集中安放于此。

此种公墓不占多少空间,祭奠形式也比较简朴,却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墓祭传统。这种新型墓地一经推出,就为世人所重,每年清明前后各地到郊外公墓祭扫的人群总是络绎不绝。如果说火葬给世人带来“追思先人,简朴为本”的祭奠新基调,近些年逐渐兴起的往河海山川撒骨灰的形式又使得这一基调得以进一步发扬。

周恩来总理说过:“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第一次革命;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而且是更加彻底的革命。”骨灰随风而落,不再固着于一地一隅,那么后人祭奠的方式自然也就更加简朴了。观花(故宫博物院藏)当然,传统的惯性使得清明焚烧纸钱、冥器的旧习俗仍在不少地方延续,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荒唐的迷信活动。

但是越来越多理性的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号召,社会上逐步兴起鲜花祭扫、手机短信祭扫、网上扫墓等祭奠新风尚。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互联网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扫墓。有的年轻人在网页上为去世的亲人设专页,将照片等有关资料放上去,写上追思怀念的话语,清明前后就上网打开网页,遥寄心香一瓣,形式也有了,心意也有了,这种省时又省力的新兴祭奠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现今,清明祭扫的对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是追悼祖先和亲人,而且包括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在许多地方的烈士陵园,每到清明前后,总有络绎不绝的干部、工人、士兵、学生,或由单位组织,或是自发前去祭扫。清明祭扫中最具凝聚力的,莫过于对民族共同始祖的公祭。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陵寝,自古就被人们祭扫、拜谒。20世纪以来,这一公祭又有新的发展。1937年,国共两党在清明节曾共祭黄帝陵,以示民族大义、团结抗日。

近年来在清明公祭黄帝陵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典,不仅有国家领导人主祭,而且得到海外华人社会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每年前来谒陵祭祖的华夏儿女都达10万之众。国内知名书画家袁方在公祭黄帝陵时所写的一段话也许能代表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一炷燃烧了五千年的心香,溯忆着开启华夏文明的维艰……一粒黄土都记载着历史的沧桑,诉说不完华夏繁衍的历程。这里是龙根之地,一种天涯隔不断的思念,流淌着万脉归宗的情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