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语言特色赏析

阿q正传语言特色赏析

《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国文字,广泛流传。

后来,鲁迅曾在多篇文章中谈到了他创作《阿Q正传》的用意。他在《阿Q正传》的俄译本序中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国人的魂灵来。”又在《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中说:“十二年前,鲁迅作的一篇《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

可见,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国民思想性格的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旨所在。

在这种意旨的指导下,鲁迅塑造了一个充分暴露国民劣根性的典型形象-阿Q。

阿Q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备受压迫而且已经被充分奴化的文学形象。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说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套,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

他的主要病症是愚昧、麻木、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障碍。

因为愚昧麻木,就不想改变现状;因为精神胜利法,就永远不会承认自己奴化,根本不会想到变革。阿Q的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羞辱,都会在精神的“胜利”中烟消云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