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边读后感

在水边读后感

永福我不止一次去过,是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城里有一座万寿山,山上有个小亭,十多年前我采访一个老通讯员的时候他带我爬过。一条江在城边蜿蜒,城沿江而建,江滨路靠江的一面不建房,一路浓郁着桂花树,傍晚这里散步的居民极悠闲。今年春来采访雪灾后重建时,那江水还是极清而柔的,依偎在城的身边。

而今,却漫进城来,浑黄着,街道成内河,竹排代替了汽车,房屋一楼覆没。而且,从图片看,这条还不是江滨路。

我想到了我的故乡,同样在属于桂林的平乐县。

平乐也临江,且是在桂江等两条大江的汇合处,雨季时江面尤其开阔,江水浩荡。从前桥没修时,县道依仗着轮渡来往。水涨上来,很给人一种横流之感,水面上杂物也多了,轮渡不敢再开,两岸就断了联系。而今一桥飞架,方便了许多,只是,不知道今天的水面是否覆盖了桥面?

有上游永福这般的水位,以及同一水系各江河的普涨,平乐必定难免成涝。哥说,建在河边嫂子的娘家已经淹没了,全家人安全撤出,家却沉在了汪洋之中。那么,靠江街边,我儿时的家必定也水上楼了

建在水边的城,被淹是经常的事,故而房屋的建造也做了特别的处理。那时我家临街的一面是木板的,且都是活动木板,能取下来,开出一个很大的窗口,大到可供小艇出入--大人说,这是水漫上楼时作“门”用的。因而每到雨季,我小小的心便会在河水一点点的上涨中,与大家守着夜守着水,七分担心与惶惑,还有三分盼望,盼望水再涨高些,有一天我能如这图上的男女一般,以窗作门自由出入,还能划着小艇上“街”玩去!

但如此高涨的水至今我没机会见到过,只是经常倚在屋后靠江边的后窗边,看着平时清澈温驯的河水全变了样,变得浑黄、臃肿。

柳州近江也是年年进水的。与广东相邻的梧州更甚,涨得高时大部分街道被淹,从电视上看残存水面的建筑如岛,甚至在浩淼中如孤单的荷叶,能随波轻摇……居民们都习惯了每年的水涨水落,以及水涨时一楼的撤退、水退后的清理。那一年的第一场水退后我去采访他们的抗洪救灾,感受他们毫无畏惧般的与水之战,也随看热闹的居民欣赏了夜幕下的“水街”。采访后回到南宁,便听说第二场水又涨上来了,昨天走过的路好几处已经中断--我们跑的及时。

桂林的资源县、龙胜县等,都是建在江边的。依水而居,其实这是人类共同的选择。然,有时我想不通,明知每年水涨时都要淹没的江河岸为何非要建房,从而年年承受这份灾难呢?或者不成灾时的方便与利益,可大于短灾造成的损害?

我当然更愿意这水中的城能如威尼斯,安全、便利,又能给人别样的感觉和美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