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和阿q的对比

堂吉诃德和阿q的对比

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发表以来,对于阿Q与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比较受到了更多理论家的关注。但这些比较多数停留在对精神胜利法及二者的悲喜剧性格上,对二者的分析也多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此二人的道德境界方面进行的。但这些比较与分析对于阿Q与堂吉诃德的不同常人的行为本质却未做出根本的揭示,这两个人物最大的区别在于,阿Q是自卑的,而堂吉诃德是自信的。

堂吉诃德与阿Q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也是人们拿他们进行比较的基础,他们的最大相似之处在于二人都会去故意忘记,忽略,消解挫折感和失败感。所以有人说堂吉诃德与阿Q一样都有精神胜利法,但这一说法并不合理。因为二人的这种忘记忽略与消解是不一样的:阿Q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求生存而不可得的无奈,他必须忘却与忽略这种失败,为活着寻想理由和最起码的尊严,是深层心理是以忘记挫败来寻求虚假的优越。而堂吉诃德的故意忘记与忽略挫折是出于理想,狂热,同时也是为下一次游侠寻找理由和依据,同时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无能为力的超自然力量和堂堂正正的战斗方式。他们的出发点即是不同的,阿Q是出于自卑,而堂吉诃德则对自我极度认同。他单枪匹马却想拯救世界,把自己当成中世纪的游侠,他不甘于平庸,希望以骑士身份以游侠冒险方式扫除人间不平与邪恶,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觉得自已是伟大的,虽然这伟大只是出于他的想像。

另外,他们的言行都有着喜剧特色。但他们的可笑之处也不尽相同,阿Q的可笑在于其对于自身困境并不努力去进行改变,而是以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获得自我安慰。而堂吉诃德的可笑在于其努力实现其理想过程中的种种荒诞行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堂吉诃德是要成为英雄,阿Q只是为了不被边缘化;堂吉诃德想进入非凡人的境界,阿Q只想进入凡人境界。堂吉诃德对于自己及其理想是坚信不疑的,他的心理是自信的。而阿Q对其自身存在及其生存状态是极度自卑的。

最后,堂吉诃德与阿Q都有放大自己的特点。堂吉诃德的自我放大,认为自己有能力改造世界,是因为他本来就把自己想像得很伟大,并对此有足够的自信。而阿Q则是因为觉得自己很渺小,为了逃避自身的渺小及这种感觉带来的自卑,,才要有意识地放大自己。

所以,对于阿Q和堂吉诃德的比较可有多种角度,但无论是同与不同,二人在本质上却有着自卑与自信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应是研究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心理基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