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1.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六礼有两种解释:

(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

5.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6.合卺(jǐ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7.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如《孔雀东南飞》:“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9.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如周王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

10.媵(yìng)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