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6处对比

愚公移山6处对比

《愚公移山》6处对比:

1、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

2、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

3、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

4、愚公和智叟强烈的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5、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

6、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对愚公的称呼,愚公妻称“君”,是尊称,含敬重之意;智叟叫“汝”,是一般称呼,隐含轻蔑之意。对移山的态度,愚公妻只是“献疑”,并不完全反对,怜惜自己的丈夫;智叟“笑而止之”,既讥笑嘲讽,又完全反对、阻止。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爱护;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对愚公的讽刺挖苦。两相对比,两人的性格特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善一恶,鲜明突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