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此一回前后讲述的是林黛玉春困发幽情、众姐妹春日祭花神、薛宝钗戏蝶躲尴尬、林黛玉葬花吟伤曲、贾宝玉掏心诉衷情等事情。从各个事情中倒可窥见人物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这就不难理解之后他们的命运走向。

且说林黛玉,这个弱女子一身幽思,胸襟总是难以放开,因此每次总会抑郁而潸然泪下。第二十六回中,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晚间便去怡红院欲问问他情况,结果因晴雯和碧痕的争吵而吃了闭门羹,因此悲戚呜咽起来,只道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从这里看出,尽管贾母等人百般疼爱,黛玉也始终难以把贾府当作自己的家,不忘记自己是一名栖居他家屋檐下的人,因此沉默往往就发生在自卑的前提下。这也就造成了她总是难以抒发心中抑郁的原因,只有宝玉尚或知道一点,只可惜宝玉本是痴情种,奈何多情散落各芬芳。这也就不由得黛玉不为之伤心难过了。

很多人会评价林黛玉是小家子气,度量太小,其实不然。作为一名平常人而言,你是否会因为孤苦寂寞而落泪?是否会因为心上人的不理解或者多情甚至滥情而落泪?是否会因为自卑而落泪?黛玉本是弱女子,我们对她不能强求太多。她是一个凡人,不是圣人,也无法成为圣人。没有多少人会如此“大度”,在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当今时代依然如此。当然,不能否认的是黛玉不善交际,因自卑而形成的冰冷城墙,让她在下人面前显得苛刻,在贾府人眼中显得孤僻。本是孤傲身,何以低俯就。

而她的一曲《葬花吟》让多少喜欢红楼梦的人为之泪下。此曲可以表达为“春怨”或者“春愁”。怨的是春去花落人不知,幽居深闺无知音,愁的是年华易逝人将老,他乡故乡何归宿。全曲先就眼前落花一景表达感慨“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然后叙说自己荷锄葬花,并抒发幽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并暗喻了自己在大观园中的日子,“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到最后则是将悲伤推到了极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此曲意在抒发心中郁闷,将一直以来心中的怨念愁绪一抒到底,怎奈抒发过后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有道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但是这一曲词却惹来了宝玉这个多情种的眼泪,此君唯喜女子,到处散情,倒是对黛玉一心一意。无奈多情公子情如云,一厢情意甚不明,使得黛玉对其总是对他既忧又叹,既喜又悲。且说宝玉听完此曲不觉伤感落泪,抬头寻不见黛玉,便独自下山寻归旧路,巧见黛玉在前行走,于是赶上去赌天发誓推心置腹地诉了衷情,方引得黛玉心情好转。许是宝玉生性愚笨,总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但一旦表达却又是至纯至痴至呆。而两人同样是固执偏执的那类人,因此,两人对于情感的沟通实在是少之又少,纯属意会,这也就无怪乎黛玉含恨而去、宝玉出家随仙而去的结局。当然,这“含恨而去”不一定就是怨恨。黛玉临死前的最后一句“宝玉,你好……”任由人猜测,而我的想法则不是“狠心”这一类的话语。我认为黛玉是懂宝玉的,未尝不能理解为是对宝玉无力反抗的无奈和惋惜与对自己的同情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